联系我们

0717-6452513

二维码

宜昌市建筑业协会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
打造“宜昌建造” 践行高质量发展

协会工作

NEWS CENTER

资讯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1-07-22 14:08:12

img

地址:宜昌市夷陵大道95号
办 公 室:0717-6452513
工程技术部:0717-6442878
行业服务部:0717-6442399

详情

打造“宜昌建造” 践行高质量发展

  • 分类:调研反馈
  • 作者:宜昌市建筑业协会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29
  • 访问量:953

【概要描述】打造“宜昌建造”  践行高质量发展(初稿)

——赴江苏建筑业发展调研学习报告

(2021年3月15日)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 3月10日至13日,宜昌市住建局组织建筑业管理部门、建筑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一行共11人,赴江苏省调研学习,考察学习当地建筑业工作的经验做法,这是继2019年2月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后的再一次取经。考察组结合所看所学所悟,就宜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


“江苏建造”成就



产值规模大,建筑业贡献度高。2020年,江苏省建筑业产值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5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竣工产值25483.0亿元,增长4.2%。全省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36.2万元/人,比上年下降0.3%。2020年,扬州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4300亿元;在扬州入库税收超55亿元;建筑业吸纳本地农民工达24万。2020年,南京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452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6%。


(二)企业实力强,建筑业集中度高。江苏省现有建筑企业3.5万家,其中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以下简称“特级企业”)81家。南京市现有建筑企业7千多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700多家。扬州现有建筑企业2千多家,其中特级企业11家,一级企业250家。龙头企业扬州建工控股(旗下有江苏华建、江苏扬建等)产值比重占扬州全市建筑业的15%,其中江苏华建已夺得24项“鲁班奖”。

(三)业务范围广,建筑业外向度高。国内市场方面,扬州市目前有百亿元以上规模市场8个,50-100亿元以上规模市场15个,20-50亿元以上规模市场14个。今年市外建筑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180亿元,占总量的74%;国外市场方面,目前,扬州市建筑企业在境外共有27个项目、合同额21.2亿美元。今年江都建设成功中标中国援建塔吉克斯坦议会和政府办公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造价7.6亿元,该项目是扬州建筑业迄今为止承建的规模最大、造价最高的援外项目。

(四)装配建筑多,建筑业发展水平高。2020年,江苏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30%,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其中南京、扬州占新开工建筑面积达50%,此外还全面铺开“三板”(单体中总比例不小于60%)。南京市现有装配式生产基地20家,市场需求量约300万立方米(其中部分由周边地区供应)。扬州现有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省级14个,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27家,实现产能100多万立方米。

二、“江苏建造”经验

(一)高瞻远瞩,提前谋划。长期以来,江苏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建筑业,把建筑业确定为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富民安民的基础产业,积极培育建筑产业。为了实现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2014年江苏省率先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江苏省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在资质资格管理、优化建筑产业结构、加强BIM技术应用,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行工程质量保险、规范过程结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二)真抓实干,稳步推进。2017年,江苏省住建厅发布《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在委托建筑业协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需求导向和改革创新,提出江苏建筑业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推动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方向发展,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并按计划逐步落实,特别是把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态度坚决,不打折扣。

(三)敢为人先,政策扶持。江苏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创建了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在省级政策层面,取消劳务企业资质实行专业作业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港航施工一级总承包资质通用;规定各地明确一定数量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标段实行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方式承建;推行工程履约“双担保”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采取固定总价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结算时只审核变更部分和暂估价部分,等等。南京、扬州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文件贯彻落实,其中,扬州把建筑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目标考核内容。

(四)创新发展,精彩纷呈。江苏省、市住建部门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平台的作用。2018年,省建筑业协会就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发动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有关设区市建筑行业协会广泛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形成了43个专题调研报告,其中饱含真知灼见,建言献策为政府采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建筑装配式等课题研究。江苏建筑业企业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经验,比如南通四建的股权流转机制、南通二建的项目股份制、江苏华建的战略联盟等,政协先进经验,一道林和促进建筑业不断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工作建议

早在2019年2月,市住建局在市政府领导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既发现了行业发展的巨大差距,同时也看到了未来建筑业追赶发展的方向。市住建局将考察学习的成果写进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成功举办了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建博会。这两年,我市建筑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本次调研学习的情况看,对标先进,差距仍然巨大,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市场主体活跃程度的差距,但是也有政府部门决心不够、努力不够的差距。接下来,建议重点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一)建议制定“宜昌建造2025行动纲要”。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打造“宜昌建造”的通知》,文件附录《宜昌建造2025行动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产业发展指南,明确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坚持协调融合,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提质增效,实现“精益建造” “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目标。着力提高新型建造方式应用水平,在延续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宜昌建造”品牌效应,使我市建筑产业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筑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建议扶持本地民营优强建筑企业。一是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鼓励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吸纳上下游企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优化企业资质等级。积极帮助建筑企业资质升级和增项,对符合或即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想方设法实行“应升尽升”“应增尽增”,特别是要把晋升特级、一级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长江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中核集团、中化集团等大型央企,利用其信息资源,搭建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平台。

(三)建议充分协同中央在宜企业。从此次调院学西的情况看,我市的央企实力强大、资源丰富(例如:葛洲坝一公司承建的南京地下空间项目投资260亿元、栖霞区城市综合体项目680亿元)。建议市政府、住建局领导高位联系推动,建立央企服务对接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市本级和县市区政府与在中央在宜建筑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搭建本地央企与优强民企合作平台,引导双方加强深度合作,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央企采购平台,跟随“航母”开拓外埠和国际市场;帮助央企解决在承揽业务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央企联合本地优强企业以EPC、PPP等方式参与我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央企将税收和产值尽量带回本地,对带回的产值和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政府相应奖励。

(四)建议全力推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协同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监理等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布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适度培育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规模化企业,大力推广“三板”等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针对设计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突出问题,依托智库平台。组织研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效率,进一步推动全产链协同发展。2021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2025年底达到60%以上。

(五)建议统筹推进重点县建筑业发展。我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不占优势,本地建筑市场使用的大多为重庆、恩施等地农民工,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壮大。建议选取劳动力数量较多,选取外向度比较高的县(市),如秭归、长阳,突破性地发展建筑业。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县市区建筑业发展。指导县市区制定建筑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产业激励机制,做好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工作与建筑业工作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变我市建筑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建筑市场转移就业,培养技术骨干,壮大建筑队伍,不断促进当地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议重视行业协会和研究平台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抓手,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梳理、出台指导各行业协会发展的文件,明确授权工作内容,常态化开展行业检查和持续开展评优评先工作,发动协会广泛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鼓励协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化宜昌市建筑业发展研究中心、宜昌装配式设计研究中心、BIM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形成一批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可转化的科技成果,邀请省内著名科研院所,如武汉理工大、中南设计院等,以及我市重点企业,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以项目为载体,应用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推广“宜昌建造”创新关键技术在我市建设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提升“宜昌建造”整体水平。

 

打造“宜昌建造” 践行高质量发展

【概要描述】打造“宜昌建造”  践行高质量发展(初稿)

——赴江苏建筑业发展调研学习报告

(2021年3月15日)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 3月10日至13日,宜昌市住建局组织建筑业管理部门、建筑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一行共11人,赴江苏省调研学习,考察学习当地建筑业工作的经验做法,这是继2019年2月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后的再一次取经。考察组结合所看所学所悟,就宜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


“江苏建造”成就



产值规模大,建筑业贡献度高。2020年,江苏省建筑业产值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5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竣工产值25483.0亿元,增长4.2%。全省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36.2万元/人,比上年下降0.3%。2020年,扬州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4300亿元;在扬州入库税收超55亿元;建筑业吸纳本地农民工达24万。2020年,南京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452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6%。


(二)企业实力强,建筑业集中度高。江苏省现有建筑企业3.5万家,其中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以下简称“特级企业”)81家。南京市现有建筑企业7千多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700多家。扬州现有建筑企业2千多家,其中特级企业11家,一级企业250家。龙头企业扬州建工控股(旗下有江苏华建、江苏扬建等)产值比重占扬州全市建筑业的15%,其中江苏华建已夺得24项“鲁班奖”。

(三)业务范围广,建筑业外向度高。国内市场方面,扬州市目前有百亿元以上规模市场8个,50-100亿元以上规模市场15个,20-50亿元以上规模市场14个。今年市外建筑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180亿元,占总量的74%;国外市场方面,目前,扬州市建筑企业在境外共有27个项目、合同额21.2亿美元。今年江都建设成功中标中国援建塔吉克斯坦议会和政府办公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造价7.6亿元,该项目是扬州建筑业迄今为止承建的规模最大、造价最高的援外项目。

(四)装配建筑多,建筑业发展水平高。2020年,江苏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30%,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其中南京、扬州占新开工建筑面积达50%,此外还全面铺开“三板”(单体中总比例不小于60%)。南京市现有装配式生产基地20家,市场需求量约300万立方米(其中部分由周边地区供应)。扬州现有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省级14个,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27家,实现产能100多万立方米。

二、“江苏建造”经验

(一)高瞻远瞩,提前谋划。长期以来,江苏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建筑业,把建筑业确定为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富民安民的基础产业,积极培育建筑产业。为了实现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2014年江苏省率先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江苏省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在资质资格管理、优化建筑产业结构、加强BIM技术应用,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行工程质量保险、规范过程结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二)真抓实干,稳步推进。2017年,江苏省住建厅发布《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在委托建筑业协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需求导向和改革创新,提出江苏建筑业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推动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方向发展,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并按计划逐步落实,特别是把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态度坚决,不打折扣。

(三)敢为人先,政策扶持。江苏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创建了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在省级政策层面,取消劳务企业资质实行专业作业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港航施工一级总承包资质通用;规定各地明确一定数量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标段实行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方式承建;推行工程履约“双担保”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采取固定总价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结算时只审核变更部分和暂估价部分,等等。南京、扬州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文件贯彻落实,其中,扬州把建筑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目标考核内容。

(四)创新发展,精彩纷呈。江苏省、市住建部门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平台的作用。2018年,省建筑业协会就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发动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有关设区市建筑行业协会广泛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形成了43个专题调研报告,其中饱含真知灼见,建言献策为政府采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建筑装配式等课题研究。江苏建筑业企业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经验,比如南通四建的股权流转机制、南通二建的项目股份制、江苏华建的战略联盟等,政协先进经验,一道林和促进建筑业不断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工作建议

早在2019年2月,市住建局在市政府领导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既发现了行业发展的巨大差距,同时也看到了未来建筑业追赶发展的方向。市住建局将考察学习的成果写进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成功举办了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建博会。这两年,我市建筑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本次调研学习的情况看,对标先进,差距仍然巨大,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市场主体活跃程度的差距,但是也有政府部门决心不够、努力不够的差距。接下来,建议重点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一)建议制定“宜昌建造2025行动纲要”。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打造“宜昌建造”的通知》,文件附录《宜昌建造2025行动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产业发展指南,明确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坚持协调融合,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提质增效,实现“精益建造” “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目标。着力提高新型建造方式应用水平,在延续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宜昌建造”品牌效应,使我市建筑产业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筑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建议扶持本地民营优强建筑企业。一是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鼓励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吸纳上下游企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优化企业资质等级。积极帮助建筑企业资质升级和增项,对符合或即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想方设法实行“应升尽升”“应增尽增”,特别是要把晋升特级、一级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长江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中核集团、中化集团等大型央企,利用其信息资源,搭建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平台。

(三)建议充分协同中央在宜企业。从此次调院学西的情况看,我市的央企实力强大、资源丰富(例如:葛洲坝一公司承建的南京地下空间项目投资260亿元、栖霞区城市综合体项目680亿元)。建议市政府、住建局领导高位联系推动,建立央企服务对接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市本级和县市区政府与在中央在宜建筑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搭建本地央企与优强民企合作平台,引导双方加强深度合作,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央企采购平台,跟随“航母”开拓外埠和国际市场;帮助央企解决在承揽业务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央企联合本地优强企业以EPC、PPP等方式参与我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央企将税收和产值尽量带回本地,对带回的产值和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政府相应奖励。

(四)建议全力推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协同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监理等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布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适度培育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规模化企业,大力推广“三板”等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针对设计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突出问题,依托智库平台。组织研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效率,进一步推动全产链协同发展。2021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2025年底达到60%以上。

(五)建议统筹推进重点县建筑业发展。我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不占优势,本地建筑市场使用的大多为重庆、恩施等地农民工,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壮大。建议选取劳动力数量较多,选取外向度比较高的县(市),如秭归、长阳,突破性地发展建筑业。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县市区建筑业发展。指导县市区制定建筑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产业激励机制,做好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工作与建筑业工作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变我市建筑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建筑市场转移就业,培养技术骨干,壮大建筑队伍,不断促进当地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议重视行业协会和研究平台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抓手,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梳理、出台指导各行业协会发展的文件,明确授权工作内容,常态化开展行业检查和持续开展评优评先工作,发动协会广泛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鼓励协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化宜昌市建筑业发展研究中心、宜昌装配式设计研究中心、BIM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形成一批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可转化的科技成果,邀请省内著名科研院所,如武汉理工大、中南设计院等,以及我市重点企业,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以项目为载体,应用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推广“宜昌建造”创新关键技术在我市建设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提升“宜昌建造”整体水平。

 

  • 分类:调研反馈
  • 作者:宜昌市建筑业协会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29
  • 访问量:953
详情

——赴江苏建筑业发展调研学习报告

(2021年3月15日)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 3月10日至13日,宜昌市住建局组织建筑业管理部门、建筑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一行共11人,赴江苏省调研学习,考察学习当地建筑业工作的经验做法,这是继2019年2月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后的再一次取经。考察组结合所看所学所悟,就宜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江苏建造”成就

      (一)产值规模大,建筑业贡献度高。2020年,江苏省建筑业产值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5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竣工产值25483.0亿元,增长4.2%。全省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36.2万元/人,比上年下降0.3%。2020年,扬州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4300亿元;在扬州入库税收超55亿元;建筑业吸纳本地农民工达24万。2020年,南京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452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6%。

      (二)企业实力强,建筑业集中度高。江苏省现有建筑企业3.5万家,其中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以下简称“特级企业”)81家。南京市现有建筑企业7千多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700多家。扬州现有建筑企业2千多家,其中特级企业11家,一级企业250家。龙头企业扬州建工控股(旗下有江苏华建、江苏扬建等)产值比重占扬州全市建筑业的15%,其中江苏华建已夺得24项“鲁班奖”。

     (三)业务范围广,建筑业外向度高。国内市场方面,扬州市目前有百亿元以上规模市场8个,50-100亿元以上规模市场15个,20-50亿元以上规模市场14个。今年市外建筑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180亿元,占总量的74%;国外市场方面,目前,扬州市建筑企业在境外共有27个项目、合同额21.2亿美元。今年江都建设成功中标中国援建塔吉克斯坦议会和政府办公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造价7.6亿元,该项目是扬州建筑业迄今为止承建的规模最大、造价最高的援外项目。

      (四)装配建筑多,建筑业发展水平高。2020年,江苏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30%,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其中南京、扬州占新开工建筑面积达50%,此外还全面铺开“三板”(单体中总比例不小于60%)。南京市现有装配式生产基地20家,市场需求量约300万立方米(其中部分由周边地区供应)。扬州现有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省级14个,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27家,实现产能100多万立方米。

    二、“江苏建造”经验

     (一)高瞻远瞩,提前谋划。长期以来,江苏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建筑业,把建筑业确定为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富民安民的基础产业,积极培育建筑产业。为了实现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2014年江苏省率先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江苏省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在资质资格管理、优化建筑产业结构、加强BIM技术应用,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行工程质量保险、规范过程结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二)真抓实干,稳步推进。2017年,江苏省住建厅发布《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在委托建筑业协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需求导向和改革创新,提出江苏建筑业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推动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方向发展,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并按计划逐步落实,特别是把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态度坚决,不打折扣。

     (三)敢为人先,政策扶持。江苏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创建了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在省级政策层面,取消劳务企业资质实行专业作业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港航施工一级总承包资质通用;规定各地明确一定数量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标段实行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方式承建;推行工程履约“双担保”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采取固定总价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结算时只审核变更部分和暂估价部分,等等。南京、扬州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文件贯彻落实,其中,扬州把建筑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目标考核内容。

      (四)创新发展,精彩纷呈。江苏省、市住建部门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平台的作用。2018年,省建筑业协会就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发动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有关设区市建筑行业协会广泛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形成了43个专题调研报告,其中饱含真知灼见,建言献策为政府采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建筑装配式等课题研究。江苏建筑业企业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经验,比如南通四建的股权流转机制、南通二建的项目股份制、江苏华建的战略联盟等,政协先进经验,一道林和促进建筑业不断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工作建议

     早在2019年2月,市住建局在市政府领导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既发现了行业发展的巨大差距,同时也看到了未来建筑业追赶发展的方向。市住建局将考察学习的成果写进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成功举办了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建博会。这两年,我市建筑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本次调研学习的情况看,对标先进,差距仍然巨大,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市场主体活跃程度的差距,但是也有政府部门决心不够、努力不够的差距。接下来,建议重点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一)建议制定“宜昌建造2025行动纲要”。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打造“宜昌建造”的通知》,文件附录《宜昌建造2025行动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产业发展指南,明确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坚持协调融合,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提质增效,实现“精益建造” “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目标。着力提高新型建造方式应用水平,在延续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宜昌建造”品牌效应,使我市建筑产业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筑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建议扶持本地民营优强建筑企业。一是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鼓励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吸纳上下游企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优化企业资质等级。积极帮助建筑企业资质升级和增项,对符合或即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想方设法实行“应升尽升”“应增尽增”,特别是要把晋升特级、一级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长江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中核集团、中化集团等大型央企,利用其信息资源,搭建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平台。

     (三)建议充分协同中央在宜企业。从此次调院学西的情况看,我市的央企实力强大、资源丰富(例如:葛洲坝一公司承建的南京地下空间项目投资260亿元、栖霞区城市综合体项目680亿元)。建议市政府、住建局领导高位联系推动,建立央企服务对接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市本级和县市区政府与在中央在宜建筑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搭建本地央企与优强民企合作平台,引导双方加强深度合作,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央企采购平台,跟随“航母”开拓外埠和国际市场;帮助央企解决在承揽业务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央企联合本地优强企业以EPC、PPP等方式参与我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央企将税收和产值尽量带回本地,对带回的产值和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政府相应奖励。

     (四)建议全力推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协同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监理等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布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适度培育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规模化企业,大力推广“三板”等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针对设计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突出问题,依托智库平台。组织研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效率,进一步推动全产链协同发展。2021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2025年底达到60%以上。

     (五)建议统筹推进重点县建筑业发展。我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不占优势,本地建筑市场使用的大多为重庆、恩施等地农民工,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壮大。建议选取劳动力数量较多,选取外向度比较高的县(市),如秭归、长阳,突破性地发展建筑业。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县市区建筑业发展。指导县市区制定建筑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产业激励机制,做好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工作与建筑业工作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变我市建筑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建筑市场转移就业,培养技术骨干,壮大建筑队伍,不断促进当地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议重视行业协会和研究平台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抓手,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梳理、出台指导各行业协会发展的文件,明确授权工作内容,常态化开展行业检查和持续开展评优评先工作,发动协会广泛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鼓励协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化宜昌市建筑业发展研究中心、宜昌装配式设计研究中心、BIM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形成一批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可转化的科技成果,邀请省内著名科研院所,如武汉理工大、中南设计院等,以及我市重点企业,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以项目为载体,应用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推广“宜昌建造”创新关键技术在我市建设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提升“宜昌建造”整体水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在线留言

WRITE A MESSAGE TO US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网站版权所有@ 宜昌市建筑业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19004466号-1
联系方式:0717-6452513 | 联系地址:宜昌市夷陵大道95号 | 邮编:443100 |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宜昌